第四更!求订阅、打赏,别忘记投推荐票啊!
手里抓着几张纸,李超有种泪流满面的感觉。龙腾小说 Ltxsfb.com
“我的心相印,我的清风,我的紫荆花!”终于再也不用厕筹了,告别了小木片、小竹板,废竹简,真是让感动。
手里的纸不够白,很黄,甚至带点灰色,而且很粗糙。
比较粗,比较硬,但起码是纸啊,比起旧竹简和小木片,那是好上千万倍了。以前李超闲时的主要
好就是削竹简,不是为了写书,而是为了私
自制专用厕筹。
被毛刺伤过一回后,李超就习惯了自制厕筹,每削好一片,还得在脸上刮几下,确认平滑光洁没有毛刺之后,才算完工。平时李超有时身上钱都不带,但却一定得带一个小袋子,里面就装着一把亲自削好的厕筹。
虽然不少大户家里的厕所装饰的异常奢华,里面焚香,甚至还安排仕
伺候,甚至有
枣可以塞鼻子。
但偏偏这个厕筹却一般。
尤其让李超不能忍受的是,不少家的厕筹,居然还是可回收再利用的。有的直接弄块布,有的弄节麻绳,有的弄捆木片或竹简,旁边弄个桶装着水,用过后,就扔进去,会有仆
清洗,下次再放到一边备用。
这怎么能接受?
李超能接受和别共一个菜盘里夹菜,绝不能容忍共用一根厕筹!
两年了,终于有了纸了。
为了这么几张纸,李超甚至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作坊,研究许久之后,终于有了现在的成果。
纸,用的是
浆制纸,以石灰或贝壳灰加工。
纸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,但其实很复杂,李超的
纸作坊,要加工出
纸,经过再三优化之后,也依然需要整整七十二道工序。
制造一千斤纸,需要蜊灰一百五十斤,稻一千斤,柴禾二百斤左右。
纸最主要的材料,自然是稻
。不过关中地区水稻种植不多,于是便用其它的
等代替,但是蜊灰,却是比较麻烦的。
要造纸,还得先烧蜊灰。
在没有水泥前,蜊灰是比较重要的建筑材料。建房子、刷墙壁,有钱使用蜊灰,普通
用黄泥。
蜊灰的原料,其实就是蜊壳,包括牡蛎壳、花蛤壳、蛤蜊壳、钉螺壳等各种贝壳类的壳。一般蜊壳最多的地方,自然还是沿海。在海里捞壳,甚至有专门的车壳船在近海捞壳,从海里捞上来蜊壳,进得烧灰。
当然如关中这样的地方,不靠海,那便收集淡水的贝壳。
烧蜊灰,得先造土灶。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形浅坑,如盆状,面积约二米宽,坑上架筻竹如网状,再用稻拌泥封一层顶面,戳上透风小孔,再在周围围成灶边。建成约一尺多高,开一个风门
,还得专门建一个风箱鼓风。
夜不停的煅烧,烧好为止。
灶里烧的时候,蜊壳之间还得用谷壳拌好,还得撒点水,用稻铺好,最好蜊壳冷却后洒上水,待其自然氧化成
末,便成了蜊灰。
这种蜊灰其实和石灰能差不多。
要造纸,先烧蜊灰,要烧蜊灰,还得先建土灶,还得制风箱。
总之,一切都得从无开始。
比起造皮纸、麻纸、竹纸,纸制造一点也不简单。
造纸,最好的材料还是稻
。李超灞上的梯田种了不少水稻,这些稻
都用来造纸了。
稻还得先经过整理,造纸的稻
得是陈旧但又不能腐烂的,要把他晒
还得两
缚紧。
然后还得挖一个在塘,在塘里按量放好水,按配方定量把蜊灰和水溶解,然后用木耙用力搅拌。将准备好的稻,一次约三百斤放到大塘里,用
或畜踩踏,让
稻
吸足蜊灰水,等稻
颜色变成金黄色。
再一件件的搬上岸,让蜊灰水淋尽并回流塘内,来回反复多次。
根据塘的大小,也可以加工更多的稻,一般是三百斤一塘,但也可以挖大塘,弄三千斤一塘。
腌制好纸原料后,还得进行蒸烤加工。
把腌制好的稻盘绕在埋好大锅的土灶上,将稻
弄熟,烧烤好后还得保温两三天。
把已经烧熟的稻用铡刀铡成一寸左右的小段,然后用碾加上一定量水,放在水碾上碾捣成稀烂。
李超在这里使用了水碾,用水力驱动,节省了许多力畜力。
这个过程也是最费力的过程,得碾岛均匀,直到碾捣成稀烂,成浆糊状才好。
再用袋子把浆糊装好,抬到水塘里,在水里搅动,去除混浊杂质。
这道工序费时间,一袋料起码得在水里搅动二十分钟左右,冬天的时候,会非常辛苦。
这时,纸才算是刚完成了下手的原材料加工,还得开始上手工序。
纸作坊生产的
纸,并不全是做厕纸之用的。这年
,舍得用纸来擦
的,估计也就李超了。
哪怕这是新研发的纸,也顶多是富贵
家用的起。
因此,纸实际是是分为了多个品种。
最大的用途其实是包装纸。
用来包装一二两货物的三角包包装纸,也称中纸,边长约为半尺。用来包装半斤货物的薄纸,边长约七寸。
还有用来包装一斤货物的沙薄纸,边长约一尺一。
还有包装一斤兰到两斤货物的大纸,用来包装两斤左右硬壳货的副纸。
专门包装较大货物的独料。
中纸、薄纸、沙薄纸、大纸、副纸、独料,六种不同规模的包装纸。
这才是纸真正的用途,至于用来做厕纸,那不过是捎带的一个小品种而已。
这个时候没有塑料袋,店铺包装商品,很多时候是用的荷叶,一些贵重物品,也用纸或者布包装。
而李超生产的这种纸包装纸,成本却比普通包装纸便宜的多,成本只有三分之一,甚至更低。
其实用石灰也一样可以取代蜊灰,总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建石灰腌料池,然后是备料、翻,晒
、腌料、翻料、洗浆、抄纸几个大工序。可每个大工序里,又有许多小工序,一道道的环节,缺一不可,错一不行。
每道工序的顺序,时间,标准,都是门技术活,也是独家的机密。李超把实验后的整套工序拆分成了七十二道小工序,把工坊纸生产分成了多个车间。
同时根本不同的产品类别,又在每个车间建了数个不同的生产组。
每个车间有管事、工匠,分掌该工序的技术、标准。
如果用石灰造纸,那么一百斤稻
要用二十斤石灰和二十二斤水。用蜊灰,则是一百斤稻
,用十五斤蜊灰。
“很好,非常不错!”
李超参观了纸作坊的各个环节,很满意。
这个纸作坊其实也算是借
下蛋,利用印刷坊与五位驸马合伙之机,引进了段家的造纸坊,然后李超弄了些造纸工匠到里面学习了下,再然后去其它造纸坊挖了点工匠过来,就有了自己的
纸作坊。
不过李超的作坊不生产其它的黄麻纸、皮纸、竹纸这些,而是专门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纸类,纸。
纸算不得李家作坊发明,原来也是有的,但如李家这样,把
纸造的这样水平,而且成本这么低,效率这么高的,却很少。
“这个纸,再造的柔软一点,先给我府上送上一百捆。”李超一边说,一边直接就折了十几纸揣身上了。
以后